近日,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唐赟教授团队在《药物化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一个全新的成药性预测模型,通过整合ADMET性质、理化性质以及可合成性,为候选药物分子带来更综合、更具解释性的成药性评分。

为应对上述挑战,唐赟教授团队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ADMET-score,2019;DBPP-Predictor,2024)取得了进一步突破,建立了一种基于三元组对比学习的变分自编码框架(CLVAE)的方法用于药物相似性评估。该方法以分子的ADMET性质为核心,融合经典理化性质与可合成性,通过半监督的三元组对比损失训练构建结构良好的“类药”潜空间,并通过潜空间坐标导出可解释的成药性评分。该评分方法在多个基准数据集的评估中优于现有方法,且可给出评分成因与方向性优化建议。在案例研究中,该方法准确刻画了Wee1抑制剂的性质优化轨迹,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平台可通过https://lmmd.ecust.edu.cn/CLaSP/在线访问。

团队在多类数据集上系统评估了CLaSP:以FDA批准药物与其他国家/地区批准药物(Worlddrug)为正例集;以ChEMBL、ZINC(可购买化合物数据库)和GDB17(虚拟化学空间)为对照库;并引入WITHDRAWN(已撤市药物)与Investigation(在研药物)等真实集合进行外部检验。结果显示,CLaSP能输出可与药物优化流程直接对接的综合评分,在不同数据来源与化学空间上均表现出良好的判别力与适用性,具有较强的应用潜力(图2)。
为验证评分体系的应用价值,作者针对Wee1抑制剂开展了案例研究:与不良反应事件相关的AZD1775与ZN-c3在CLaSP评分中处于较低水平;相较之下,优化后的化合物32、34以及目前在研的化合物3获得更高评分,显示出良好的优化潜力(图3)。

CLaSP以三元组对比学习的VAE统一整合ADMET、理化与可合成性信息,构建可解释的类药潜空间并生成量化评分,在多基准与Wee1案例中验证有效,有望为早期筛选、系列优选与先导优化提供可量化、可解释的决策参考。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5c0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