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华东理工大学分营圆满闭营,来自上海市、江苏省建湖县、云南省寻甸县的150余名营员及带队老师在华东理工大学科学营中度过了难忘的一周。华理分营充分发挥高校在科学普及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内容覆盖了化工化学、能源环境、数智科学等多个领域,通过科普讲堂、实验室参访、互动实验、实践研学、榜样力量分享会等多维度的探究性实验与实践学习,旨在带领营员点燃科学火种,熔铸家国情怀,全方位感知科技脉动。
在科技前沿方面,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七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查学雷带来“中国的探月工程”主题科学讲堂。他以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为主线,系统解读月球探测的科学意义与任务细节。特别强调自主研发与学科交叉对科技突破的关键作用,还分享多个生动案例,让营员们接触到航天领域的前沿科技,感受到科技探索的魅力与艰辛,激励营员们传承“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显军带来主题为“点亮生命之‘光’”的科普讲座,为同学们展开了一幅科技创新塑造人类文明传递与发展的生动画卷。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升讲述了“化学元素与中国——从青铜器到航天器”,激发了青少年们以化学元素为钥,解锁万物之谜的无限遐想。三场科普讲堂,引领同学们置身一片科学原野的辽阔景象之中。
在专业实验体验环节,不同科学班的营员们各展身手。化学科学班亲手完成“蓝晒实验”与“尼龙-66合成”,在溶液变色、晶体生成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双碳科学班借助VR技术“探访”虚拟污水厂,直观感受污水处理全流程技术,将抽象理论与虚拟实践相结合;数智科学班在脑机接口实验室体验康复系统,见证科技如何为生命赋能,感受前沿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
在实验室及校史馆参观环节,营员们走进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先进的科研设备让抽象的“科研报国”理念变得可触可感,营员们近距离观察,对科研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和向往。营员们走进校史馆,从华理筚路蓝缕的初创时期,到学科建设逐步完善,再到取得在化工、材料、生物等领域的科研突破与人才培养成果,通过触摸华理,对话华理,感受在华理的研学之旅。
在外出参访实践中,营员们开启校外探索。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巨型蓝鲸模型悬于穹顶,恐龙化石群静卧展厅,46亿年地球演化史在眼前生动铺展。营员们在观察中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感悟“敬畏自然、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参观上海无线电博物馆,展品无声诉说着中国通信从技术跟跑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深度感受鑫耀・光环Live的“次元世界”,地面镶嵌着游戏经典台词的地砖、“线条小狗”雕塑、等身比例的游戏角色模型,让营员们瞬间沉浸在二次元氛围中。在上海博物馆埃及展,营员们开启了一场文明对话。罗塞塔石碑拓片、图坦卡蒙神话动画等展品,勾勒出尼罗河畔文明的兴衰轨迹。营员们在跨越时空的凝视中,既感受到了古埃及文明的厚重,更坚定了“传承中华文脉、推动文明互鉴”的文化自信。
此外,同学们还前往上海奉贤博物馆、上海市药学实践工作站、小花梨新媒体工作室进行了参访学习。
在榜样力量分享环节,校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思怡讲述了创办手语角、深入乡村开展化学科普的故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方晴分享了在云南寻甸的教育帮扶经历,展现了青春扎根土地的生长力量;“挑战杯”上海市特等奖获得者洪亮介绍了涉台传统聚落保护项目,让营员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理解。这些青春榜样的故事激励着营员们勇敢追求梦想,担当社会责任。
为期一周的科学营活动以总结交流会形式画上圆满句号,华理分营全体营员、带队教师和各班班主任共同参与,用精彩的分享、最美的笑声和衷心的感谢作别科学营生活。交流会上,营员们观看了《2025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华东理工大学分营回顾》视频,来自各班的优秀营员代表相继分享了一周以来的所思所想:有人被探月工程的硬核科技与执着精神震撼,有人难忘化学实验中“亲手创造物质”的奇妙,有人因榜样的奉献故事红了眼眶。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分营还组织开展了“优秀营员”评选活动。
2025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华东理工大学分营的课程内容涵盖了,从报国初心到上下求索、从科技创新到人类文明、从家国情怀到人类关怀。未来,营员们或带着梦想与力量,在科学道路探索前行,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传承文明火种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收获前沿学术知识,更在心中种下对科学的好奇执着、对家国的热爱担当,不少学生还种下“华理梦”,将科研愿景融入人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