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四十载薪火相传,四十载筚路蓝缕:《化工高等教育》创刊四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孙艳丽,李丽妍,袁 倩,赵 玲
    2024(6).
    [摘要](51) [HTML](0) [PDF 11.28 M](60)
    摘要:
    《化工高等教育》期刊创办于1984年,至今已携手我国化工高等教育界走过了四十个春秋。四十载薪火相传,期刊始终面向化工及相关领域高等教育的管理人员、理论与实践研究者、一线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模式、新机制、新经验。四十载筚路蓝缕,期刊始终与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针、政策紧密相连,不仅见证了化工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还在推动化工类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期刊将继续从理论创新、实践引领等方面为我国化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2  人工智能驱动新工科教育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以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王 孟,严怀成,吕云凯
    2024(6).
    [摘要](134) [HTML](0) [PDF 1.95 M](84)
    摘要:
    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愈发广泛。为了培养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如何将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高等教育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文章深入探讨了传统教学 的局限性,围绕人工智能驱动的高等教育改革,探索了新工科教育改革路径。文章提出构建数据赋能的教学模式和数据闭环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智能教育平台、个性化学习工具、虚拟实验室、智能导师系统等手段,实施跨学科融合和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3  数智赋能格局下计算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机器学习的探索
    李亚平,曹爱青,孙 昊,史文颖,杨宇森,赵宇飞,鄢 红
    2024(6).
    [摘要](90) [HTML](0) [PDF 3.08 M](57)
    摘要:
    数字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必然。文章探索了应用 VASP软件将机器学习与数字智能融合,以电催化剂析氢反应(HER)单原子催化剂为例,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训练、数据处理、性能预测等过程,揭示了在计算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机器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数智赋能,夯实课程基础,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使用现代智能工具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新工科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4  高等数学与化工专业知识的融合教学探索
    李 威,赵丽娜
    2024(6).
    [摘要](37) [HTML](0) [PDF 967.07 K](37)
    摘要:
    培养化工专业学生的数理能力非常重要。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团队引入化工实际问题来开展高等数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将数学知识与化工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这种融合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理论的理解,而且显著提升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工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工专业拔尖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5  MOF的配体分析与结构设计———无机化学教学与前沿科学研究的融合
    刘军枫,韩爱娟
    2024(6).
    [摘要](54) [HTML](0) [PDF 7.42 M](42)
    摘要: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在气体吸附、分离、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以 MOF材料为例,探讨将前沿科学研究融入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和具体途径,为提高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化学人才提供参考。
    6  深度学习导论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程 勇,李 芳
    2024(6).
    [摘要](45) [HTML](0) [PDF 1.39 M](33)
    摘要:
    深度学习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流技术,在众多领域取得了惊人的突破和进展。然而,目前高校深度学习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欠缺。文章提出一种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涵盖深度学习的核心模型,所选取的项目涉及智慧医学、化工控制、智能制造等领域。实践表明:项目驱动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7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融创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周一卉,武锦涛,王泽武,代玉强,于 洋,阎 琨,武婷婷
    2024(6).
    [摘要](37) [HTML](0) [PDF 4.62 M](25)
    摘要:
    文章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融创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经验,包括融创课程设计原则、融创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拓扑关系、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组织形式和课程评价方法。实践表明,融创课程扩展了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体系,形成了网络形态的知识架构,促进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辩证思维,显著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8  培养高阶思维的大学课堂深度学习模型探索与实践
    成 忠,吕 鹏,邸 婧,盖希坤,朱瑞瑜,黄 俊
    2024(6).
    [摘要](38) [HTML](0) [PDF 3.04 M](28)
    摘要:
    文章以企业复杂工程问题为驱动,以“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标准,以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为目标,提出企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大学课堂深度学习模型,并以化工专业的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为例,阐述了该模型的应用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促进课程内容与工程问题的融合,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的衔接,课程目标与专业标准的对接,同时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效果。
    9  生物工程专业的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实践
    张传波,卢文玉
    2024(6).
    [摘要](39) [HTML](0) [PDF 3.57 M](27)
    摘要: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培养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卓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工程教育界的共识。天津大学基于生物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实践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对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并展望了未来的课程改革及建设方向,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0  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
    刘巧宾,刘旭冉,王晓蓓
    2024(6).
    [摘要](53) [HTML](0) [PDF 3.87 M](40)
    摘要: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和塑造学科思维的任务,同时为后续的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合成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文章聚焦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出从内容重构、方法创新、环境创设、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包含思想、理念、内容、方法、评价等在内的一整套系统完备、可复制推广的教学改革方案,为理工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11  多维度融合的高分子材料专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甄永刚,王 宇,周 政,卢咏来
    2024(6).
    [摘要](35) [HTML](0) [PDF 1.99 M](33)
    摘要:
    当前,思政教育、科教融汇理念、创新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高校专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文章以高分子材料专业教育为例,阐述了思政教育、科教融汇理念、创新实践教育多维度融合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著名科学家和相关人物事迹为素材开展思政教育、将科研课题模块化以实现科教融汇与创新实践、塑造学生的科研创新观等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构建多维度融合的高分子材料专业教育新模式,为国家培育高端专业人才。
    12  加氢装置工程伦理问题分析与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培养
    张 鹏
    2024(6).
    [摘要](36) [HTML](0) [PDF 972.35 K](32)
    摘要:
    加氢装置工程伦理问题分析与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培养
    13  材料类专业生产实习课程融入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探索
    乔 宁,徐 斌,石淑先,段 顺,张 婷
    2024(6).
    [摘要](46) [HTML](0) [PDF 2.48 M](25)
    摘要: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培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意识以及工程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工程师。文章以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类专业生产实习为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设计了基于化工产品全生命周期校内实训基地导论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在各个实践环节引入安全伦理、职业规范、环境伦理、责任伦理、科研伦理等内容,让学生结合真实工程案例开展自主学习与协作讨论,通过剖析案例中的伦理问题和冲突,强化工程伦理意识与伦理决策能力。贯穿整个专业实习过程的特色工程伦理教育,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14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培养工程人才多维竞争力的经验与启示
    李 慧,李枝航
    2024(6).
    [摘要](24) [HTML](0) [PDF 1.03 M](27)
    摘要:
    工程教育承担着培养工程人才的使命。悉尼大学工程教育成绩突出,得益于其以培养学生的多维竞争力为目标,并在教学实施、产学合作与学习支持等方面开展了质量提升实践。借鉴悉尼大学的经验,我国工程教育应培养具有多维竞争力的复合型跨界人才;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开展专业认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推动科技赋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15  美国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及其启示
    王 倩
    2024(6).
    [摘要](33) [HTML](0) [PDF 1.01 M](23)
    摘要: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美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核心。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高校形成了内容丰富、机制完善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体系。文章认为美国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多主体参与评估、强调评估证据、以持续评估改善教学,并从转变评估理念、建立专业的评估机构和队伍、完善评估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对我国教育评估的启示。
    16  新工科引领的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余海溶,陈 晓,吕荥宾,梁 婷
    2024(6).
    [摘要](56) [HTML](0) [PDF 4.28 M](22)
    摘要:
    工程伦理课程是引导学生研究和解决现代工程实践中伦理问题的重要课程。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相融合,培养适应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工科化工技术人才,是当前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的重点。文章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特点,分析了目前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了课程改革举措,以期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同时为其他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17  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为例
    张艳维,王 芳,张 楠,付 宁,丁洁,周忠源,杨立国
    2024(6).
    [摘要](45) [HTML](0) [PDF 9.85 M](32)
    摘要:
    文章从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出发,围绕教学难点、学生特点及课程建设基础等具体学情,介绍了该课程在 OBE理念指导下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团队将课程目标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个层面进行划分,确保思政内容覆盖课程所有章节;从思政内容、融入方式、融入环节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实施“导、解、练、拓”四步联动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方式,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以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8  基于“互联网+”竞赛的化工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
    朱凌岳,吴红军,苑丹丹,徐 颖
    2024(6).
    [摘要](32) [HTML](0) [PDF 1.23 M](35)
    摘要:
    针对化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文章以化工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为例,提出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与方法现代化、专创融合与产教融合深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注重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实践表明,化工专业学生通过跨学科组队参赛,显著增强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次改革可为化工领域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
    19  新工科背景下“五强化”化工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李 传,侯影飞,严文娟,王纯正,张淑霞,刘 义,孙 亮
    2024(6).
    [摘要](39) [HTML](0) [PDF 6.87 M](34)
    摘要:
    新工科建设和石化行业的持续发展对新时代化工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实验教学平台是提升专业人才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如何构建优质的化工实验教学平台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石油化工与装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了“五强化”化工实验教学平台,形成了“三模式、四梯度、五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四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和“虚实互补、双线结合、实训检验”的实验教学模式。该平台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和专业实践等核心竞争力,还显著提升了实验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并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
    20  新工科背景下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张夏兰,林起浪
    2024(6).
    [摘要](35) [HTML](0) [PDF 1.89 M](33)
    摘要:
    21  基于科技竞赛的“一中心、三阵地、五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申子嫣,杨 冉,刘佳其,李方俊
    2024(6).
    [摘要](36) [HTML](0) [PDF 3.96 M](27)
    摘要:
    立足新时代对高层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目前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现状,文章深入分析了高校在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建设“一中心、三阵地、五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北京化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三阶式”科技竞赛体系的实践,以期为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22  消防救援训练融入安全工程专业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阳富强,李嘉鹏,黄宗侯,葛樊亮
    2024(6).
    [摘要](31) [HTML](0) [PDF 1.08 M](25)
    摘要:
    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办学特点,介绍了福州大学与福建省消防救援总队合作共建“德勤技专创”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基地的实践成效,并从劳动教育实训措施、条件保障、评价机制等方面阐述了该基地的建设内容。实践表明,依托该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职业安全素养。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