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智能微化工平台的化工专业交叉学科内容教学探索
    杜 乐,朱吉钦,赵怡琳
    2024(3).
    [摘要](156) [HTML](0) [PDF 3.48 M](448)
    摘要: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化工专业的教学需要适应我国化学品行业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方向,不断融入化学、生物、生物工程等交叉学科的内容,为行业升级提供人才储备。当前,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与课内外实践在精细化学品全流程模拟、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存在着短板。对此,文章提出通过构建智能微化工平台,结合交叉学科所涉及的反应体系特点,集成功能可拓展的模块化微结构单元,应用于课程教学与实践中,并进一步融合智能算法与大数据分析等相关知识,以期为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
    2  人工智能背景下化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吉远辉,苏隽奕,李 弋,穆立文,张 政,李乃旭,张一卫
    2024(3).
    [摘要](212) [HTML](0) [PDF 990.48 K](724)
    摘要:
    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文章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学改革为契机,阐述了人工智能对化工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和对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分别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介绍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化工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期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
    3  以化工本质安全为核心的化工安全工程专业建设
    谈 朋,刘 畅,吴宏描,朱育丹,朱家华,孙林兵
    2024(3).
    [摘要](99) [HTML](0) [PDF 1.72 M](294)
    摘要:
    化工安全关系着我国支柱产业的发展,但目前国内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这制约了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了以化工本质安全为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本学院原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基础,构建了融合课程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践中融入化工本质安全理念,培养科研、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化工安全复合型高级人才,为我国化工及相关过程工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4  大类招生模式下高校化工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提升路径探索———以浙江大学为例
    马 婕,张雨晴,翟子颀,张 红
    2024(3).
    [摘要](73) [HTML](0) [PDF 963.66 K](263)
    摘要:
    文章从大类招生模式下高校化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现状入手,分析学生专业认同度低的原因,并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为例,总结了提升化工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的三条路径,即:以提高专业认同度为关键,全员参与构筑“育人同心圆”;以鼓励专业报国为突破,全过程涵养家国情怀;以开展前沿化工创新为依托,全方位培育新时代化工人才。实践表明,上述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5  理论驱动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学习者 绩效预测研究
    马海英,马潇箫
    2024(3).
    [摘要](101) [HTML](0) [PDF 1.84 M](436)
    摘要: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精准预测,可以尽早识别风险学生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文章以某高校修读计算机网络与云计算课程的16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方法,运用聚类分析及交叉分析法,研究了学生主观自评和在线学习行为数据对预测学生成绩的作用。研究发现,理论驱动方法识别出了“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2种在线学习模式,且这2种学习模式下的学生在各项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数据驱动方法识别出了4种(积极主动型、任务型、被动型、消极被动型)在线学习模式,且这4类学习模式下的学生在学习行为及各项成绩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进一步采用交叉分析法细分出7种学习模式,并发现这7类学生在学习投入、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及各项学习成绩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6  有机化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吴红梅,郭 宇,张志华,陈强强,张 姗,朱 博
    2024(3).
    [摘要](116) [HTML](0) [PDF 4.63 M](486)
    摘要:
    文章探索了有机化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及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建设,助力教学的实施。以 OBE理念为指导,线下教学过程通过思政引领和案例剖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线上教学对线下教学起到辅助、补充和拓展作用,能够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基础知识,极大地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提供依据。
    7  量子化学课中薛定谔方程的教学实践
    周 佳
    2024(3).
    [摘要](68) [HTML](0) [PDF 3.08 M](273)
    摘要:
    薛定谔方程是化学专业的量子化学基础理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薛定谔方程,笔者从波粒二象性的实验现象出发,通过与牛顿力学对比,推演出量子力学中重要的薛定谔方程,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完美结合在薛定谔方程中,让学生领悟量子力学的美妙之处。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注重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实验现象与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8  “一新两大类”背景下大学化学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研究
    法焕宝,尹 伟,徐 红,余丹梅,李哲峰,罗 平
    2024(3).
    [摘要](55) [HTML](0) [PDF 6.33 M](197)
    摘要:
    大学化学课程是重庆大学新生的第一门化学学科素养基础课程。在新高考、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背景下,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及化学知识学习需求多样化的现状,实施分层次教学,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学生搭建多层次信息化学习平台,形成了多元、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9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优化———基于国内外三所高校案例
    张明青,刘 颀,单爱琴,刘汉湖
    2024(3).
    [摘要](45) [HTML](0) [PDF 979.79 K](285)
    摘要:
    文章比较了清华大学试验设计与分析线上课程和昆士兰大学试验设计线下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国矿业大学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达到了使学生“懂理论、会应用、能实践”的目标。
    10  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数字化教学改革———以高聚物加工流变学课程为例
    何 红,于洪杰,李好义,王 建
    2024(3).
    [摘要](56) [HTML](0) [PDF 2.75 M](267)
    摘要:
    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通过课程教学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从而培养行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迫在眉睫,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高聚物加工流变学是一门化工学科特色鲜明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且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课程教学团队结合科研和工程实际开展案例式教学和专题式教学,以增强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建设了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采用学习过程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推进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1  新工科背景下油气储存与装卸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孙文苑,黄启玉,王 玮,侯 磊,刘方媛
    2024(3).
    [摘要](71) [HTML](0) [PDF 4.12 M](257)
    摘要:
    在新工科背景下,随着油气田开发及输送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油气储运行业迫切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人才,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油气储存与装卸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介绍了教研团队结合已有教学经验,对该课程实施的教学改革举措,包括整合课程内容、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引入前沿教学方式、构建多样化考核方式。以上举措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油气储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12  基于OBE理念的安全科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洪溢都,龙盛壹,孙晓婉,阳富强
    2024(3).
    [摘要](73) [HTML](0) [PDF 3.58 M](435)
    摘要: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求。针对当前安全科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团队构建了“课程思政+角色互换+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启发讨论”五维课堂教学模式,并完善了全过程评价体系,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福州大学的教学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
    13  模块知识融合在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
    黄天孝,钟夏临,程 易,王铁峰,颜彬航
    2024(3).
    [摘要](69) [HTML](0) [PDF 6.20 M](328)
    摘要:
    模块知识融合是基于反应工程原理和方法论的一种教学理念,旨在引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复杂反应工程问题的解耦。文章介绍了反应工程的模块化知识结构和模块知识融合在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结合2023年春季学期课程设计项目教学案例,探讨了基于模块知识融合的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发展方向。
    14  智慧教育背景下化工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徐倩倩,余彬彬,金燕仙,闫瑞强,黄 凌,肖圣威,何志才
    2024(3).
    [摘要](54) [HTML](0) [PDF 2.35 M](248)
    摘要:
    智慧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开展化工专业英语听力教学势在必行。文章从听力学习规律和智慧教育新模式两个视角出发,探讨化工专业英语听力教学改革的方向。从听力学习规律来看,专业词汇、速记、精听与泛听和难度进阶是关键环节;而在智慧教育新模式下,获取优质听力资料、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实施互动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是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化工专业英语听力教学设计,并通过主题教学实践探索了解改革成效。问卷调查和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15  解读德国“卓越计划” :一个多源流理论的视角
    王莉莉
    2024(3).
    [摘要](64) [HTML](0) [PDF 1021.09 K](141)
    摘要: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德国于2005年推行“卓越计划”,旨在重振高等教育,恢复昔日的辉煌。文章从多源流理论的视角,对德国“卓越计划”的实施逻辑进行研究发现:德国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弱势地位、大学自身发展的多重困境和他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冲击是“卓越计划”提出的问题源流;联邦政府对追求卓越的呼吁、各州政府对建设卓越大学的探索和专家学者对德国现实境遇的把握与审视是“卓越计划”实施的政策源流;全球及欧洲战略的推动、社会公众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和相关利益团体的博弈是“卓越计划”产生的政治源流。三条源流汇聚使得“卓越计划”正式推行。探讨“卓越计划”背后的实施逻辑,会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一定借鉴。
    16  美国联邦政府与研究型大学的关系重构———万尼瓦尔·布什革新美国科研管理体制的理念与实践研究
    董泽贤,于正阳
    2024(3).
    [摘要](49) [HTML](0) [PDF 1019.14 K](213)
    摘要:
    伴随知识经济的崛起,大学日益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政府与大学建立何种关系,成为各国重构社会秩序和政治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万尼瓦尔·布什革新美国科研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不仅从知识转化的模式调整、学术生产的范式变革和研究型大学的国家战略地位等方面论证了联邦政府参与研究型大学管理的应然性,而且建构了以学术逻辑为核心的科研管理模式、政府调控的科研成果转换机制、开放合作的科学信息交流机制,凸显了美国联邦政府在参与研究型大学管理体系中以基础研究为核心的科研取向、以“文化绅士”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取向、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社会服务取向。
    17  基于中试研究培养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的探索
    周玉立,项嘉铭,钱 超,潘鹏举
    2024(3).
    [摘要](58) [HTML](0) [PDF 2.74 M](191)
    摘要:
    针对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浙江大学化工学科依托校地合作共建的浙大衢州“两院”及其中试实验实训基地,探索了一种基于中试研究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的模式,为我国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提供参考。
    18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为例
    项嘉铭,周玉立,潘鹏举,钱 超
    2024(3).
    [摘要](117) [HTML](0) [PDF 6.55 M](423)
    摘要: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我国化工行业创新、绿色、提质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开展工程实践教学,提升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已成为当今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为例,基于高端化学品先进制造项目,重点剖析基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在高层次化工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并详细介绍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思路和举措。
    19  基于联合研究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吴 旭,刘 鹏,徐秀彬,廖伯凯,王震宇,郭兴蓬
    2024(3).
    [摘要](58) [HTML](0) [PDF 968.63 K](273)
    摘要:
    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如何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已成为各高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基于广州大学-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联合研究院,积极探索了高校与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文章梳理了校内外双导师三段式研究生联合培养要素,介绍了通过承担合作科研项目与构建专业方向模块等手段凝练人才培养方向,并逐步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有效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的实践探索。实践表明,联合研究院的建设,显著提升了校内外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丰富了以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为导向的研究生课题,提高了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20  研究生教育、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蔡文伯,周子晴
    2024(3).
    [摘要](110) [HTML](0) [PDF 1.92 M](215)
    摘要: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分析省域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并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来探究研究生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力对本省及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整体呈“东强西弱”的特点,但西部地区增速最快;研究生教育和发明创造产出率对产业结构优化有促进作用;研究生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有负向溢出作用但影响较弱,发明创造产出率和技术市场成交率对产业结构优化有正向溢出作用;分地区来看,研究生教育和科技创新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异质性作用。鉴于此,文章从研究生教育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区域间的分工合作等角度提出建议。
    21  石化产业需求导向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
    柳 强,常 玲,施惠元,薄桂华,尹明强
    2024(3).
    [摘要](62) [HTML](0) [PDF 4.01 M](151)
    摘要:
    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同质化等问题,难以满足产业需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以石油化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两驱动、四递进、三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对接产业需求的教育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以期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石化产业升级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2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及实践
    徐冰洁,程鹏飞,张新华,黄 亮,熊厚锋
    2024(3).
    [摘要](133) [HTML](0) [PDF 4.54 M](935)
    摘要:
    在新工科建设阶段,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对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工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新工科价值内涵对课程思政的支撑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专业课为基本实践单元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并以排水工程课程为例,介绍了利用产教融合、自由实践、理论探索三个模块,构建教学路径多元、教学维度丰富、角色功能变换的立体化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实践,为工科专业课提供了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23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五维一体”建设路径探索
    阳富强,黄宝娇,黄宗侯,葛樊亮
    2024(3).
    [摘要](111) [HTML](0) [PDF 1.83 M](221)
    摘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剖析了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挖掘思政要素进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要点设计;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实用性强、社会责任重的专业属性,以教育、专业、创新、实践、成效五个维度为着力点,构建了闭环式“五维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以期实现从“育人”到“成果”的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助力安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