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ChatGPT在四门大学化学课程目标设计中的应用——以芳香性内容教学为例
    李 阳,常富杰,吴雪梅,高立国
    2024(2).
    [摘要](294) [HTML](0) [PDF 992.31 K](557)
    摘要:
    ]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时代,构建课程目标成为教学的核心问题。文章探索了应用ChatGPT 这一新兴的人工智能预训练语言模型进行四门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分别生成芳香性内容的教学 目标,并通过它的自训练功能设计问答环节,引导其将教学目标由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和提高学 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过程。此次探索可为设计更加深入、丰富的课程目标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双碳”目标下氢能科学与工程新兴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程道建,胡传刚,曹 东,林爱军,吴登峰,张佳瑾,许昊翔,李 仲
    2024(2).
    [摘要](266) [HTML](0) [PDF 4.80 M](596)
    摘要:
    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但目前氢能产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突出,加 快氢能产业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兴专业,该专业的课程 体系建设是个全新的课题。文章基于北京化工大学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思路,从大化工领域本 科人才培养的视角,探讨了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以期为高校新兴专业的建设提供 参考。
    3  “三全育人”视角下本科生学业指导机制研究
    秦函宇,张端鸿
    2024(2).
    [摘要](143) [HTML](0) [PDF 1.66 M](375)
    摘要: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 点。当前,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名学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困难而退学,传统的学业指导机制难以 与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下的本科生学习相匹配。文章以我国某“双一流”A大学为例,采用访谈法和案 例分析法,对其本科生学业指导机制进行了深度剖析。研究发现,A大学通过建立全员参与的联动协作 机制、学风建设管理三方协同机制、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控制机制,对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了有 效干预。这些经验对我国其他高校的学业指导机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4  新时期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吉林师范大学化学类专业为例
    孟君玲,徐 娜,冯静东,赵丽娜
    2024(2).
    [摘要](194) [HTML](0) [PDF 4.20 M](572)
    摘要:
    当前,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突出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吉 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平台革新为切入点,提出 “产学研赛”四维一体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增设多学科交叉课程、搭建一流科教融合平台、 构建逐层递进的竞赛体系,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该模式的实施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 的一流化学应用型人才,同时为地方院校应用型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
    5  地方工科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的价值蕴涵与实践路径
    李文涛,张 帆,潘宜昌
    2024(2).
    [摘要](58) [HTML](0) [PDF 1.22 M](305)
    摘要:
    地方高校办学规模大,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较为紧密。进入新时代,地方工科高校应主动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基于此,文章剖析了地方工科高校一流 本科教育建设中暴露出的若干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 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施行教育“质量革命”、推动“互联网+”教育等方 面探析了推进地方工科高校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路径与举措。
    6  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黄晓惠,赵艳红,宋微娜,苑亦男,李文杰
    2024(2).
    [摘要](148) [HTML](0) [PDF 9.17 M](733)
    摘要:
    化工热力学课程作为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对学生科学精神、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 养起到重要作用。分析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可为未来化工热力学课程建设和教 学改革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化工热力学相关文献的发文量趋势、作者、研究机构、主 题关键词频次、关键词突现和聚类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教学方法的优 化、考核方式的完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有机融合以及课程思政建设,是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 研究当前和未来的热点。
    7  化工热力学课程案例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孙 强,郭绪强
    2024(2).
    [摘要](120) [HTML](0) [PDF 1.73 M](589)
    摘要:
    化工热力学课程概念抽象,不易于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因此改进教学方 法迫在眉睫。教学团队基于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结合实际过程开发相关教学案例,并设计了问题导向 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 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8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中 引入碳中和内容的探索
    曲慧颖,蒋迎花,童张法,王琳琳,陈小鹏
    2024(2).
    [摘要](211) [HTML](0) [PDF 1.64 M](734)
    摘要:
    针对传统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需求和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文章提 出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在教学中引入碳中和相关内容。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团队选取国内外最新科 技发展案例,将“源头减碳、过程控碳、末端去碳”的“三步走”战略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同时创新教学理 念和方法,体现全生命周期控碳理念,以提升教学的深度、广度与创新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 的能力,为打造更高水平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打下基础。
    9  化工导论一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叶俊伟,左 轶
    2024(2).
    [摘要](67) [HTML](0) [PDF 6.03 M](380)
    摘要:
    化工导论课程是面向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知化 工行业发展历史和趋势、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思维,为学生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和 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基于化工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五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思路 和“四元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并介绍了“三段五阶”教学模式的实践。化工导论课程建设取得了 一定成效,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工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10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素质培养:浅谈提高化工专业学生的编程能力
    周晓宇,宋二伟,王二强
    2024(2).
    [摘要](113) [HTML](0) [PDF 1.33 M](285)
    摘要:
    工业软件是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当前化工领域的模拟设计、优化及控制类软件主要由国外供应 商提供。在此背景下,培养国内的化工软件开发人员,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具有重要的战 略意义。文章总结了国内外主要化工类软件及其发展历史,结合化工专业本科生所学课程情况的调研结 果,根据新工科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提出了化工专业课程改革建议,并阐述了建模课程的初步探索。
    11  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能源与动力装备 CAD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金浩哲,刘骁飞,王 超
    2024(2).
    [摘要](86) [HTML](0) [PDF 4.07 M](300)
    摘要:
    能源与动力装备CAD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针对该课程教学资源不丰 富、课堂研讨不深入、教学方法不得当等问题,文章提出基于产业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建立工程实践与科 研训练融合的教学方法、建立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保障制度、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教学改 革举措,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2  基于新版《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的链状烷烃命名方法分析
    陈 平,胡 芳,杨 杰
    2024(2).
    [摘要](202) [HTML](0) [PDF 3.83 M](523)
    摘要:
    链状烷烃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文章基于新版《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结合有机化学 课程教学,详细介绍了链状烷烃的系统命名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了主链的选取、基团的编号和名称的 书写等关键环节,并深入阐述了链状烷烃的命名方法、步骤与原则,旨在为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提供参考。
    13  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陈学刚,华 静
    2024(2).
    [摘要](103) [HTML](0) [PDF 5.09 M](530)
    摘要:
    随着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课程改革面临新的要求。青岛科技大学结合一流课程建设,在高 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并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过程;同时加强教学 活动的过程设计和管理,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此次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平 时成绩的区分度,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14  面向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的机械类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谭剑锋,周剑锋,赵建平
    2024(2).
    [摘要](102) [HTML](0) [PDF 11.33 M](283)
    摘要:
    面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和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对机械类人才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的要 求,南京工业大学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依托学校两个机械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重组课程模块,形成 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体系;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实施包含构想创意、初始方案、设 计理论、设计过程和创新结果的全链式教学方式;实施分阶段评价,采用全程式评价方法,最终建立了面 向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的机械类课程体系,以期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研究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 能力。
    15  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工科化学类教材建设
    孙 萍
    2024(2).
    [摘要](42) [HTML](0) [PDF 1.45 M](285)
    摘要:
    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围绕创新型人 才培养目标,南京工业大学秉承工科特色与优势,进行了系列工科化学类教材建设,对教材内容进行重 构,完成知识更新、整合与拓展,优化排版设计,将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校企合作项目及思政元素融入 教材。教材建设推进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建设。
    16  基于学科竞赛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王 丹,康雅琦,谭 娅,刘雪梅,胡 舸
    2024(2).
    [摘要](105) [HTML](0) [PDF 971.15 K](507)
    摘要:
    文章探讨了基于学科竞赛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介绍了竞赛活动在激发学生创 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和优势,指出校企合作是推进产 教融合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举措。以赛促学和产教融合是应对时代变革、满足经 济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 人才。
    17  基于油茶循环产业链的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王伟佳,毛 莉,游瑞云,林清强,黄 倩,卢玉栋
    2024(2).
    [摘要](85) [HTML](0) [PDF 3.03 M](281)
    摘要:
    针对应用化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弊端,福建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基于油茶循环产业链,构建了“四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实践,发展学生的闭环思维,提 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18  “双一流”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以天津(滨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例
    许 璟,金 晶,刘 笛,牛玉刚
    2024(2).
    [摘要](158) [HTML](0) [PDF 4.71 M](437)
    摘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途径和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我国产教融合在合作模式、资源分配、育人平台、协调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和不足,介绍了课题 组与天津(滨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面向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以培养模式和机制探索为重点,在人 才培养、平台建设、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多维度深入合作,积极开展基于产教融合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9  科教融合背景下新任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策略——以非线性控制系统课程为载体
    黄自鑫,林梦颖,卢俊杰,周耀胜,胡 航
    2024(2).
    [摘要](66) [HTML](0) [PDF 3.05 M](390)
    摘要:
    非线性控制系统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 养的基础。在科教融合背景下,新任导师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三维共建的科研能力指导 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并举办研讨论坛,要求学生通过演讲汇报等形式进行模拟汇报。教学实践 表明,学生的课程成绩显著提高,科研创新等综合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与培养,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稳 步提升。
    20  导师视角下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挑战与质量控制——基于C大学博士生导师的问卷调查研究
    谢智敏,张 杰,赵 英,郭倩玲
    2024(2).
    [摘要](108) [HTML](0) [PDF 1.97 M](315)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C大学33位博士生导师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科研、学位论文 写作、导师指导论文以及论文质量流程控制的评价,分析博士生导师在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和论文质量控 制方面所遇到的挑战,并探讨如何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导师对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情况 基本认可,但学生科研能力仍存在提升的空间;学生在科研兴趣、理解课题关键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 及知识结构方面需要改进和提升;多数导师认为应完善论文质量控制流程及其相关制度。本研究为进 一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1  雷诺实验装置的改进及教学创新探索
    王江河,石开仪,孟方友
    2024(2).
    [摘要](137) [HTML](0) [PDF 2.67 M](548)
    摘要:
    针对传统雷诺实验装置存在的高位水槽不稳定、流速测定不准、测定因素单一等不足,文章从三 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一是增加带孔隔板、三脚挡板,提高高位水槽的稳定性;二是增加不同管径的雷 诺管,直观地观测管径大小对雷诺数的影响;三是增设示踪剂插入针头位置控制装置,优化示踪剂针头 插入位置,使观测点的速度接近转子流量计测得的平均流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调节温度来 改变流体黏度和密度,从而达到多维度探索雷诺数影响因素的目的,同时加深对管路流体流速分布和阻 力损失的理解。
    22  基于万维引擎自主开发虚拟仿真实验——以流体阻力实验为例
    叶向群,徐丰河,李 敏,徐佳慧,潘鹏举
    2024(2).
    [摘要](90) [HTML](0) [PDF 8.83 M](261)
    摘要:
    化工类实验具有危险且复杂多变的特点。文章以流体阻力实验为例,阐述了基于万维引擎的网 页版虚拟仿真实验的自主开发过程,包括实验设备建模和渲染、教学模块设计、软件功能开发、逐项功能 测试等内容。所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实现了虚拟实验与现场实验从设备到内容的紧密关联,契合真实 的实验教学过程,为国内外学生提供了在线学习与操作练习的机会,同时也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 教学的重要基础。
    23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双化三验”课程设计模式探究——以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为例
    王爱丽,商书波,刘文博,王文强,黄 帅,赵舒曼,王 芳
    2024(2).
    [摘要](76) [HTML](0) [PDF 7.09 M](380)
    摘要:
    为了培养满足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专业人才,文章以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为例,提出了“双 化三验”课程设计模式,即通过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三个环节,针对设计中存在的不标准和不规范问 题,对学生进行指导,以确保课程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开展。该模式的实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可为 其他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提供参考。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Baidu
    map